上海交通大学
让学校成为双创最活跃的细胞
三个场景破译双创教育密码
一条马路十几米的宽度,构成了大学生创业从校园到社会的距离。站在上海沧源路北首看,东边是上海交通大学,西边则是创业园区零号湾,这个成立才一年半的园区集聚了300多个创业项目,100%具有“交大元素”。
【场景一】零号湾2号楼底层有一片开阔的办公场地,四周放着7张大办公桌,各有五六把椅子,场地中间用玻璃隔出两个半封闭的小会议室,这就是“哇咔足球”创业团队的办公场地。看上去简陋寒碜,该团队却已获得1000万元天使轮投资,在上海、北京等4座城市运营着30多块足球场。
零号湾由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政府和上海地产集团三方合作共建,政府出地,商业机构运营,大学的人才与科研资源则在这里发生创业的奇妙反应。零号湾与上海交大只有一路之隔,可以称得上是为这所大学量身打造的创业助推基地。
零号湾首席运营官徐哲泓介绍,自2015年6月建成以来,零号湾接纳的创业项目从29个猛增到300多个,全部具有“交大元素”,或者创业团队包含该校学生、校友,或者是与交大有关的科技项目在这里孵化。
吃饭有食堂,住宿有较市场价便宜一半的创业公寓,开会有免费会议室,入驻半年内免租金……零号湾提供几十种精细化服务,把大学生创业者“扶上马送一程”。上海交大将“双创示范基地”部分建设经费投到零号湾,建立实验室等公共平台,为创业者所共享,部分校园设施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他们开放。
“哇咔足球”核心团队8人中有包括总裁在内的4名上海交大校友。副总裁向冀说:“零号湾可以拎电脑直接来办公,服务条件非常好,生活设施也很便利;团队过来不久,工作人员就协助我们注册了公司,这些都给我们节省了成本、腾出了精力。公司发展迅猛,势头良好,这里面有零号湾的一份功劳。”
【场景二】远看像报亭,走进来似水果摊,但除了苹果、香蕉,还有生菜、小青菜、萝卜、黄瓜等新鲜蔬菜,并供应葡萄酒。这里是上海交大第三餐饮大楼旁边的“思源地”创业点,当令季节会优惠供应来自农生学院种植基地产出的葡萄、樱桃、猕猴桃等,不仅口感好,而且不用农药化肥,绿色环保。
自2015年春天以来,上海交大将校园书报亭从经营者手中收回,开辟为“创业小红亭”,面向全校创业团队开放,为学生提供创业的练兵场。这里场地免租金,并给予相应奖励资金支持,让优秀的创业点子变为师生提供生活服务的公司。如今,“创业小红亭”在全校已有5家。“思源地”运营团队共有4人。农生学院学生董肖前不久加入进来,与本校多肉协会、红酒协会等联系,拓展业务。他说:“除了学习,我的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这里。与一般的助管工作相比,在这里相同的时间投入只有一半产出,可是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历练,收获一份敢于担当的责任心。”
上海交大学生事务中心勤工助学办公室对“创业小红亭”按季度进行考核,每年对入驻者进行动态调整,优秀者与合格者可以得到一定金额的奖励资金。目前“创业小红亭”已进行到第二轮,一家创业团队因经营项目与校园生活服务关联度不大等原因退出。正在运营的其他项目涉及美甲美妆、餐饮、军事文化体验等。
【场景三】始于1999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业计划如今已进行到第18届。不久前,第18届大赛决赛举行,一批创业项目展示了市场潜力,评委们进行评比,最终专注于无纸化办公的“申请通”项目荣获金奖,得到1万元奖金,若干项目获得银奖、铜奖和优胜奖。
上海交大通过课程、比赛、沙龙、实践平台等各种途径,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敢创业、能创业的氛围。该校党委副书记朱健说:“让创新成为凝结在学生血液中的一种精神,让创业成为学生生命中一种力量的迸发,已成为交大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主旋律。”
得益于“课堂学习—校内实习—社会实践”递进式的科研培育机制,上海交大逐步引领学生走进创新前沿。该校ACM班被称为“世界冠军摇篮”,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戴文渊参与创立了中国通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企业“第四范式”,林晨曦则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依图科技的联合创始人。
在制度保障方面,上海交大明确,可聘请有丰富创业指导经验、有一定学术基础的校外企业家担任创业“高级讲师”和“教授”,承担若干门创新创业课的授课任务。完善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申报长聘教轨“学术要件”的政策保障,鼓励和引导更多教师关心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计划建设学生创新中心,下设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每年将接收8000多名学生参加实践。2017年起开设“技术创业”“金融创业”方向第二学士学位,探索开展技术创业的研究生国际项目,让更多学生接受系统的创业训练和培养,为今后创业奠定基础。